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的区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1.《伤寒论》笔记75| 下利清谷—甘草泻心汤
2.太阳病方剂汇总
3.黄连与经方14首介绍之“泻心汤”系列
4.四川产的这种植物,治胃肠炎首选,还能除湿热解毒消疮肿
5.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五)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6.方剂中半夏泻心汤简记为三人拌双黄,为什么在线等
《伤寒论》笔记75| 下利清谷—甘草泻心汤
一七三、“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本该发表结果攻下,病人下利,一天数十次,大便里可以看到食物,吃什么拉什么,肚子里咕噜咕噜叫,胃里感觉有硬块,胀满,有干呕现象,心烦不安,医生看到心下痞,以为里面还有宿食堵到,再攻下,结果更严重。本来是虚证,以为实证,犯第一次错去攻后病人更难过,代表攻错了,不要再攻了。
虚实的辨证很重要。脸色光鲜、声音宏亮的人为实证,反之为虚证;实证拒按,虚证喜按;实证舌苔黄、厚,虚证不见厚苔,可见黄苔。实证脉数、强,重按也有,虚证脉浮,重按无。
此非热结,是胃中虚,“ 客气上结 ”,下焦的气往上跑到胃里,摸起来以为有实证在,实际是气结在里面,压时喜按。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
所有五个泻心汤均含:半夏、黄芩和黄连。 半夏利水去呕,黄芩黄连消炎,因为胃家有热,这个热是虚热。实热时才会用大黄。
这里因为被攻下伤到胃了,重用甘草。甘草除了缓和肠胃蠕动外,还可以把药停在肠胃里面久一点,并能蓄水,解食物的毒,把好的食物留下,坏的食物分解掉。胃里面寒掉了用干姜把胃热起来。
用量及煎煮法:
重用甘草4钱,黄芩3钱,干姜3钱,半夏5钱,大枣12枚劈,黄连1钱。十碗水煮六碗,去滓,再煮成三碗,饭前空腹温服一碗,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也会有噫气恶心,但没有食臭,闻不到臭味,是胃气虚掉了,没有东西在里面,故只打嗝。生姜泻心汤有闻到臭味,同时还拉肚子,这是两者的区分,只有呕就是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是下利清谷较轻的处方,后面还有重方。
太阳病方剂汇总
胃闷而不痛,压痛不像陷、结胸病那么明显,这种胃胀的感觉,闷的感觉就是痞症。痞证适合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这个结构一方面是和解剂的结构,一方面药味有热药有寒药。
泻心汤的结构
治上面的热,下面的寒不得交通,要调的是寒热升降。然后吃下去之后,它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不寒不热,但可以帮你交通阴阳。
水泻拉肚子用理中汤。
完谷不化,下利清谷用四逆汤。
大泻心汤必定有五味药,一号药是芍药,二号药是黄芩,三号药是姜(生或干),四号药是大黄,五号药是甘草。
泻心汤用的主轴药物是黄连,泻心脏的话是黄连、黄芩、大黄。也称三黄泻心汤。泻脾脏的话,主药是附子,脾需要泻的是寒,泻脾脏是:附子、干姜、甘草,也可加人参。
三黄泻心汤,主症是心下痞。
结胸与心下痞的区别:
结胸接下去硬邦邦的,而心下痞的病,是在胃的地方鼓起来像气球一样,按下去像个皮球一样,并不是有很实的东西在那里,压下去痛感没有那么明显。
痞症
一般有热邪塞住了这个人的上焦,有上火,高血压,脑发胀,这些都是痞症。用三黄泻心汤。
三黄泻心汤的煮法:
先把两碗水煮滚开,然后把这两碗水冲到药里泡一泡,大约3分钟左右,如果你想拉肚子就泡久一些,让大黄的药性出来多些。
三黄泻心汤泡一泡,喝下去后不是泻药,只是惜着这个药性可以把这个热气冲下来,这样人就通畅了。
心下痞而容易吐的用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吃饱后会一直嗝气出来的用生姜泻心汤
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用甘草泻心汤
黄连与经方14首介绍之“泻心汤”系列
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 杏仁3g)(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 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 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 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太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
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入太阴去路∶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炙甘草6~12g 干姜3~6g)。
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9g)。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 生姜9g)。
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
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
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虚而里实,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栀子浓朴汤:山栀子9g 炙厚朴6g 炙枳实9g)(栀子干姜汤:山栀子9g 干姜4.5g)(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
入少阴去路∶
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炮附子3~4.5g )
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6g 炮附子4.5g)
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
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炮附子6g 茯苓9g 芍药9g 白术9g 生姜9g)。
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桂枝9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茯苓12g 桂枝9g 炙甘草4.5g 大枣6枚)。
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
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3g 炙甘草3g 煅牡蛎9g 煅龙骨9g)。
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茯苓12g 人参6g 生附子6g 炙甘草6g 干姜6g)(干姜4.5g 生附子9g)。
太阳坏病结胸痞证
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大黄9g 元明粉9g(冲服) 甘遂末1.5~3g(冲服))
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黄连3g 半夏6g 瓜蒌15~30g)。
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桂枝9g 炙甘草9g 白术9g 党参9g 干姜9g)。
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9g 黄连3g 黄芩3g)。
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炮附子4.5g)。
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大枣10枚 芫花l~1.5g 甘遂1~1.5g 大戟1~1.5g 大枣煎汤,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枣汤冲服。)。
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生姜9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3g 黄芩6g 黄连3g 炙甘草4.5g 大枣4枚)(炙甘草9g 黄芩6g 黄连3g 半夏9g 党参9g 干姜4.5g 大枣4枚)。
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15~30g 禹余粮15~30g)。
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
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瓜蒂、赤小豆等分,捣筛和匀,每次3~6g煎服,可与豆豉同煎)。
四川产的这种植物,治胃肠炎首选,还能除湿热解毒消疮肿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 Wall.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也是医圣张仲景使用率较高的一味药,现介绍含黄连的14首经方之6首泻心汤。
1.泻心汤
组成: 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 克。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2.附子泻心汤:
组成: 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功能主治:温经回阳,泄热消痞。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3.甘草泻心汤: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益气和胃,消痞止呕。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4.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5..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 、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9克,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6.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12克(切)、甘草9克(炙)、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 大枣12枚(擘)。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和胃消痞,散结除水。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七五)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方中就多次选用黄连治疗“急、慢性胃肠炎”。
一、1.如治疗急性胃肠炎发热,呕吐腹泻的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加半夏生姜汤。2.治疗腹中痛,欲呕吐者的黄连汤( 炒黄连、炮姜、炙甘草、桂枝,人参,半夏,大枣)。3.治疗“胃炎”心下痞满,按之则痛的小陷胸汤(半夏,瓜蒌,黄连)。4.治疗上热下寒,食入则吐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6克,黄芩 6克,黄连 6克,人参 6克)。5.治疗心下痞满,呕吐腹泻的五个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
二、治疗湿热困阻中焦,或肝火犯胃,腹痛腹泻。1.如王氏连朴饮( 厚朴6克,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克,香豉炒、焦栀各9克,芦根60克。王孟英《霍乱论》),治疗湿热俱盛,蕴蒸气分,郁阻中焦之证:腹痛痞满,呕吐不纳,舌白或黄,手扪之糙,渴不引饮,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赤而短等症。2.治疗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方如左金丸(黄连18克,吴茱萸3克)。 3.用于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嘈杂、呕吐吞酸,腹痛泄泻等。方如戊己丸(黄连15克,吴茱萸3克,白芍15克。)4.治疗胃肠湿热,肠炎腹痛腹泻。方如香连丸(木香12克,黄连10克。)
三、黄连还能泻火安神治失眠,1.如《伤寒论》中的黄连阿胶汤用于治疗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黄连阿胶汤,由黄连、阿胶、黄芩、白芍、鸡子黄组成。2.治疗心肾不交,怔忡无寐。方如交泰丸(《韩氏医通》)由黄连20克,肉桂2克组成。
四、治疗阴虚火旺盗汗,方如当归六黄汤(由组成:当归15克,生地黄15克, 熟地黄15克,黄芩10克, 黄柏10克, 黄连10克,黄芪30克。)功能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五、用于治疗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等症状,或外科痈疡疔毒。方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由黄连10克,黄柏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组成。
黄连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治疗胃肠炎首选。黄连以四川省雅安产质量为优,故处方中常写川连或雅连。
《神农本草经》上经 黄连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御览引云,主茎伤,大观本,无),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连。生川谷。
案广雅云:王连,黄连也;范子计然云:黄连出蜀郡,黄肥坚者善。
方剂中半夏泻心汤简记为三人拌双黄,为什么在线等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中风,本来是太阳病,医生用治阳明的办法来治,导致每天下利十多次,完谷不化,心下痞满,腹中雷鸣,医生以为心下痞满是下利没有下完,于是继续用下药,导致了心下痞更厉害,这种情况,张仲景就是用了甘草泻心汤(炙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
甘草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甘草为四两,也就是把甘草的剂量加重,补虚缓急,张仲景的这种加减法,提示我们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是可以重用甘草的,重用甘草的目的就是补虚缓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是可以加补中,缓急药的,不一定仅限于甘草,只是补中缓急药都是可以加用的。
《金匮要略》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十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同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戛,甘草泻心汤主之。
在《金匮要略》里面甘草泻心汤是用来治疗狐惑病的,什么是狐惑病就是眼睛、口咽喉、生殖系统三联征的病证。对狐惑病的解读,通常解读为湿、热、毒壅滞引起来的,重用甘草主要就是清热解毒。
半夏泻心汤在我们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加清热解毒药。张仲景就是重用甘草来清热解毒,那么我们也可以不用甘草,把甘草换成别的清热解毒的药。我们常说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复发性口疮,有的时候,我们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疮的时候,并没有把甘草的量加大,而加用了其他清热解毒的药来代替大剂量的甘草。
我们在使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有一个重要的指征就是舌苔腻,而大剂量的甘草是不利于腻苔的消退。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大剂量的甘草换成其他清热解毒的药,用这样的方法来变通。
那么,当时张仲景为什么要用大剂量的甘草来清热解毒,而不用别的清热解毒药呢?每个医生都有他的长处,每个医生也都有他的局限。再说了,当时可选用的清热解毒药真的不多。张仲景用药的总数好象是八十多味,而我们现在用药的总数,随便一个药店,至少也在两百味以上。
《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三两,甘草二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斤,大枣十二枚。
黄连汤是把半夏泻心汤中黄芩换成了桂枝,黄连的用量从一两变成了三两。我们读了这个方剂,给了我们启示,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是可以去掉黄芩的,也是可以加用桂枝的。
《金匮要略》里《呕吐哕下利病》篇附方(二):《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一两,半夏半斤。
黄芩,人参,干姜,大枣,半夏这五味药是半夏泻心汤里有的,说白了,黄芩汤就是半夏泻心汤把黄连换成了桂枝。当我们读了黄芩汤这张方剂,我们可以明白,半夏泻心汤在使用过程中是可以去黄连的,也可加桂枝的。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把黄芩换成桂枝就是黄连汤,把黄连换成桂枝就是黄芩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故三人拌双黄”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的区别”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