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的剂量_三仁汤的剂量是多少

美食文化
2024 04-27 15:33 点击:
三仁汤的剂量_三仁汤的剂量是多少

       三仁汤的剂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1.汗水多是什么原因

2.豆蔻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3.2022-4-18胃病辩证方药配伍

4.什么是湿热?

5.有谁知道治疗白血病的偏方吗?

6.多汗症怎么治疗手多汗患者疏经通络止汗疗法

三仁汤的剂量_三仁汤的剂量是多少

汗水多是什么原因

       问题一:太容易出汗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 人体出汗是散热的需要。但过分出汗就不对了,白天稍一动就大汗淋漓是自汗,属阳虚,晚上刚入睡就汗水满身是盗汗,属阴虚。脚底会出汗是肾气不足,这些通过调节身体都能解决,就是手掌心出汗比较难办,那与肺有关,当孩子越小的时候受风寒伤害,而当时的处理又不当的话,就会造成肺闭现象,使身体其他地方出汗的能力减弱,人体就会从手掌出汗,帮助人体散热,我没有能治到手掌不出汗的地步,相反人体气血上升了,人体散热的要求提高了,手汗就出得更多了。

        中医里称之为自汗,是由于心包有积液。这样的人,脉象一定是沉脉,有早博,有时候胸口有点闷,早晨起床时脸有点浮肿,指甲一般有月牙。生活中往往有点不太愉快的事情。解决的方法与检查的方法一样。一,背上的膈俞穴压上去很痛(有闷气在里面),经常去压这一个穴位可以宽胸开膈(在督脉旁开一寸半,肩胛骨下面一点,摸上去比较鼓出来的地方)。每穴二分钟。

        二,脚跟外侧脚踝直下凹陷的地方有个昆仑穴,压起来也很痛的,每天每穴压二分钟

        三,举起双手,把自己的大拇指压在 *** 外侧一寸左右的地方,那是心包经的天池穴。每天压的时间要长一点(5--10分钟),压这个穴位可以清除心包里的积水,心包里的积水越少,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

        四,压两乳连线的正中膻中穴(心包经的募穴),也要较长时间,可以用一根小棍子或硬的书角去顶在那个穴位上(5--10分钟),也是去除心包的积水。胸闷的现象自汗的现象就会减轻或消失。做一周就有效,坚持一到二个月就可以好了。当然不包括再次生气。

        问题二:引起汗多的原因是什么? 由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 低血糖症: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表现有食欲增大,吃得多,反而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心慌,精神紧张等症状。□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患者还伴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多阵发性出汗,有时也可持续出汗,还可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另外,高血压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也可出现多汗。□ 自汗: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多由气虚或阳虚所致,可服用温补之品进行调理。□ 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 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多见于身体阳气偏甚及消化功能亢进者。□ 半边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 *** 中间部位多汗,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的知识分子。□ 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 *** 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腋臭汗:汗臭如狐骚气味,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因大病后夫妻同房,阴阳双亏并感寒所致。□ 手足心汗: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常在青少年时发病,多半是精神压抑引起。多汗症的治疗:1、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对有精神情绪因素者可选用谷维素、溴剂、地西伴等内服。2、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内服,有暂时的效果,减少汗液分泌的剂量。3、局部外用收敛性药物。10%戊二醛溶液、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搽20%氯化铝的乙醇溶液,连续7天掌跖多汗症的患者还可用5%明矾溶液或复方硫酸铜溶液浸泡。4、电离子透入疗法 用自来水及直流电作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手足多汗症。

        问题三:手上汗多是什么原因? 手汗症是一种对身体健康没有大妨碍的病症,症状就是手汗多,特别在夏天,手汗多得甚至会滴下水来,给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手汗症不分男女,在东方人比较常见,发病率约为1%,在亚热带发病率可以达到3%左右,其中约12%有着家族史。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手段,当人心情紧张、感到有压力的时候,自然出汗会多一些,但如果出的汗超出了调节体温需要的量,就属于多汗了,这是由于人体交感神经始终处于亢进状态所致,这是手汗症的基础。人体多汗包括腋汗多、脚汗多、头汗多,而手汗症则是多汗中最常见的一种。 根据手汗症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原发性手汗症和继发性手汗症。继发性手汗症是发生某些疾病之后发生的,比如甲亢、更年期综合征、精神障碍,还有在做某些内分泌治疗的时候,都会发生手汗增多。原发性手汗症则是由交感神经功能的亢进所致,比继发性手汗症更为常见。 以前,手汗症并不被认为是病,现在,不少人对生活要求开始提高,所以来求诊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比较注重自己在社交场合表现出来的仪态举止和给人留下的印象。 手汗症的治疗可以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可以内服药物,在抑制手汗的同时,也抑制全身的汗腺分泌,这样相对来说副作用比较大;也可以用药水浸泡治疗,可能见效但效果短暂。最近也有人尝试局部注射腊肠杆菌毒素(BOTOX),有效期只有几个月。另外,外科手术也是治疗手汗症的一种办法。

        问题四:手脚总是出很多汗,什么原因?怎么解决? 手脚多汗,医学上称做局限性多汗症,多发生在情绪波动度较大的青壮年身上。局限性出汗症的治疗,一般采用维生素B1、谷维素、安定片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适当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鲁本辛等抗乙酰胆碱药。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胆碱药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长期服用,故临床上多配合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手脚多汗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可分虚实两种类型。脾胃虚弱者还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津液不足的虚热症。可选用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石斛、合欢花各15克治疗。脾胃实症者多因饮酒过多及过食辛辣肥甘所致,伴有口臭口苦、大便不畅、小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可选用三仁汤(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竹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石各30克)加黄芩、莱菔子各15克治疗。中医还认为,会 *** 多汗与肾的关系密切,也分虚实两种症型。虚症者汗出在梦中,醒来胯下汗津津,可用知柏地黄丸调治;终日胯下潮润、动时增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调治。治疗局限性多汗症时应注意保持良好情绪,戒绝烟酒,少吃辛辣厚味食物。另外,用5%的明矾液每日浸洗局部,以及用松树、桉树叶煎水浸洗,都有一定疗效。

        问题五:人体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1、低血糖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 *** 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2、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也有出汗异常增多等现象。但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3、甲亢

        即甲状腺机能亢进。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

        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多数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症状。

        4、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问题六:出汗很多是什么原因 出汗多有生理和病理之分,如天气炎热和大运动量时的出汗多属生理现象。

        病理原因的出汗多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盗汗,发生在夜间睡眠时不自觉出汗。另一种是自汗,发生在白天,不因劳动、穿衣厚或炎热而汗自出,或稍微运动则大汗淋漓。

        自汗的原因主要是身体虚弱或患大病之后。中医认为是“肺气不足、卫阳不固”所致。治疗应以“补肺益气、固表养阴”为原则。可选服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以培土生金、益气敛汗,或嚼服西洋参、人参等,也可选生脉散和玉屏风丸加减运用。

        汗腺分泌与运动强度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越多。因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肌肉活动更剧烈,产热量更多,为了保持正常体温,人体必须通过增加排汗量才能把多余的热量散发出来,因此,运动强度越大,排汗量必然增多。

        出汗多少首先与个体差异有关:大家知道,汗液来自于汗腺的分泌,而汗腺的数量是极多的。数以百万计的汗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小汗腺,它们广泛地分布于全身的皮肤下面,平均每平方厘米约有300个,全身共约230万个。当运动或外界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主要靠这种汗腺排汗,生理学家将这种排汗叫温热性发汗。另一类为大汗腺,分布在腋窝, *** 、外阴等部位的皮下。当人受到惊吓、兴奋或羞辱时,主要是这种腺体排汗,生理学家将这种排汗叫神经性发汗。生理学研究发现,小腺体和大腺体的数量,不仅有性别差异,而且还有个体差异。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有人出汗多,有人则出汗较少。另外,个体差异还表现在体液多少上。有些人体液较多,运动时出汗就多;有些人体液较少,运动时出汗就少。体液的多少常取决于体脂的含量,因为脂肪组织中含水量比较少,所以胖人的体液相对比瘦人少。尽管运动时胖人出汗多,但耐受水分丢失的能力却比较差,也就是说,运动时间不长,胖子就会因水盐代谢失调而过早出现疲劳。运动前是否饮水对体液也有影响,如果运动前大量饮水,也会因体液增多而增加出汗量。

        所以,出汗多少是因人而异的,不必担心。

        运动时大量出汗是正常现象

        出汗是人体因为周遭环境温度上升,为了不使肌体温度过高而出现问题,人体皮肤下边的汗腺分泌体液,使其蒸发带走体内过高的温度,从而保持体温正常的一种方式。

        夏天气温高,从而影响人体内外部体温过高,器脏处于过高的温度中容易水肿,危机生命。因此夏天,人体会分泌大量的体液以保持体温的正常。而有些人出汗多出汗少又跟很多原因有关。比如肥胖。体内脂肪,就像是保暖用的海绵,有很强的保温作用。而人体因为运动,也产生大量的热量,肌体内的脂肪正好阻碍了这些热量的散发。而身体为了尽快散热,所以采取大量出汗的方法散热。而偏瘦的人则不用这样。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缺钙。不少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出汗多应当补充食盐,但对出汗后应当补充钙却有所忽略。

        据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钙1毫克当量,在平时,每天由汗液中丢失钙仅15毫克并不十分重要,但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员,每小时从汗液中丢失钙在100毫克以上,这个量几乎占总钙排出量的30%,很容易导致低钙血症,表现为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患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

        为了防止出汗后低血钙,高温作业者应当在生活中摄取足够的钙,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乳制品、绿叶蔬菜、鱼类、海产 品等食物。维生素D有促进钙质吸收作用,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有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等。增加日光照射也可提高体内维生素D含量。

        总之,夏天的时候,多运动运动,增强体质,就可以避免体虚多汗。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问题七:经常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导语:夏季出汗是正常的状况,可是如果一直出汗多,就要警惕一些疾病了,,希望大家都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低血糖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 *** 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也有出汗异常增多等现象。但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甲亢 即甲状腺机能亢进。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时胃肠功能增强,多数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症状。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丹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不少人都知道,汗液中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出汗多应该补充食盐,但对出汗后应当补充钙却有所忽略。据有关医院专家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钙1毫克当量,在平时每天由汗液中丢失钙仅15毫克并不十分重要,但夏季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员,每小时汗液中丢失钙在100毫升以上,这个量几乎占总钙排量的30%,很容易导致低钙血症,表现为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患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为了防止了出汗后低血钙,应该多吃含钙的牛奶、乳制品、鱼类、海产品及绿叶蔬菜等食物。

        问题八:身体出汗多是什么原因啊? --人的正常体温是36.5° 当外界的温度高于这个限度时 人体就会通过出汗 来矗持身体正常温度 温度高 出的汗也多 2--人体经过剧烈的运动以后 身体产生很多 多余的热量 这时 也通过排汗来平衡身体的温度 是他不至于过高 3--人在受到外部强烈 *** 的情况下 例如恐吓 惊喜等 身体也会出汗 这是心跳加快和肾上腺素受 *** 过分分泌的结果 4--人体受到创伤以后 心跳加快 神经紧张也会引起出汗的反应

豆蔻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感受湿热之邪是肾病发病的直接导火索,更为重要的是,在肾

       病过程中,感染湿热之邪或湿热之邪缠绵不去,常常是病情反复和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

       一、湿热证形成的原因

       从传统的中医病因学来讲,湿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外乎有外感和内生两个方面。但更

       进一步分析其成因,则可发现无论是外感所致还是内伤所为,其中湿邪的存在是最终酿成湿

       热之证的前提条件和关键环节。因为就外感之邪来说,不仅湿热相合侵入机体才能形成湿热

       之证,而且即使是单纯的湿邪入侵日久化热亦可成湿热之证。内生湿热证的形成也是先有湿

       邪,然后或郁久化热,或与外感火热相抟而成湿热之证。可见有湿才能形成湿热,只是形成

       的速度有急有缓,没有湿邪存在的前提条件,单纯的热邪终不能酿成湿热,外感、内伤都是

       如此。明白了上述医理,我们再来谈肾脏病过程中湿热证之所以普遍存在的原因。

       我们知道,肾虚是肾脏病形成的病理基础,而肾虚所造成的继发病理改变首当其冲者

       则是水液运化的失常,况且这种水液代谢失常将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持续存在。既然水湿之邪

       普遍存在,那么它就极有可能郁而化热、演变成为湿热之证 ,或者与外感火热之邪,内生

       热毒相合而为湿热之证,或内外相引,感受湿热疫毒,正如薜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

       聚,客邪再至、内伤相引,故病湿热,此先有内伤,再感客邪。”这种先有湿邪为患,然而

       外邪入侵所致的湿热证在肾脏病中较为常见。在肾脏病过程中水湿之邪的普遍存在是容易理

       解的,但水湿之邪最终演变成湿热之证,毕竟还需要热邪的加盟,在这里我们正想说明,肾

       脏病中,热邪的来源,首先是外感热毒,其次为阴亏阳亢之脏腑之火。其实脏腑之火的形成,

       固然有其阴阳双方自身的偏胜偏衰,但如果医者用药又偏于辛燥,则对火热的形成无异于火

       上浇油。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在临床长期大剂量运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几乎都会出现面

       红体肿、头胀头痛、心悸失眠、心烦热多汗、怕热、咽干而痛、流脓涕、疮疖发作、大便粘

       滞、小便短赤、舌尖红、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典型的湿热证表现。其原因恐怕是类固醇药物

       类似于中药之纯阳之品,其性辛燥而大热,长期运用,可致阴液耗伤,水火共济失调,阳气

       亢奋而化为火热之毒,再与遍地存在的水湿之邪相合,湿热证自然就形成了。不但药物之偏

       性能促使湿热证的形成,就是饮食之偏也是肾脏中常能见到的湿热生成因素,如辛辣、腥膻、

       过咸之品皆可使患者出现咽痛、脘腹胀满甚至会出现尿急、尿痛之证,其理大概与辛燥药药

       之害一致。

       总而言之,在肾脏病过程中,由于水湿之邪的普遍而持久的存在,湿热证的形成就有

       了基础,而湿热证的长期顽固地存在,严重影响了肾脏的康复,因而湿热证是肾脏病过程继

       发的重要病理改变。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肾脏病过程中湿热证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

       同,部位各异而已,而对这种状况,著名专家刘宝厚教授就曾发出过“湿热不除,蛋白难消”

       的感概,有人甚至还认为没有湿热,就没有肾病,可见湿热证在肾病中的重要性。

       二、湿热证的临床特点

       湿热合邪所形成的湿热证不仅具有湿和热所具有的双重致病特点,同时还具有湿热合

       邪的特殊性。从热来说,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火热为患,多表现为亢盛炎上的性质。

       火热致病发病急、变化快,临床上往往呈现一派炽热、躁烦的证候。就湿而言,其性潮湿、

       粘滞、重浊、重着,故临床症状多以粘腻浊滞为特征;再从湿热相合来看,乃是湿中蕴热,

       如油入而,氤氲不散,形成所谓无形之热蒸动有形之湿之势,湿热胶着,粘滞难化。由于“热

       遇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因而形成恶性循环。肾脏病湿热证患者病情常反复多变,迁

       延日久,缠绵难愈,无不是由湿热致病的临床特征所决定的。

       其实,湿热证只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关键还在于人们对湿热证治疗上存在的困

       难。湿热征的治疗,其基本原则虽为清热利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很难速见成效。这大

       概是因为湿热相合,治湿有碍清热,治热有碍化湿。盖清热多用苦寒,不利湿之温化;祛湿

       常用温燥,不利热之清除。因此在治疗湿热的选才用药上,往往是温清两难,互相掣肘;更

       何况湿热证尚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之分,其轻重缓急、寒热温凉之度,难以恰

       到好处。另外,肾脏病湿热证的产生,是以肾虚为基础的,所以肾脏病中的湿热证并非是单

       纯实证表现,而是虚实错杂之证,如果再把扶正固本的因素考虑进去,则治疗用药的难度就

       可想而知了。

       三、湿热证的实质内涵

       从湿热证所表现的头晕脑胀,口干而痛、脘腹胀满、小便淋沥不尽或尿频、尿急、尿

       痛,大便粘滞不爽,皮肤疮疖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临床症状体征来看,湿热证确与现代

       医学之所谓的感染有密切联系。别的不说,单就从尿路感染来看,如果属下尿路感染而仅表

       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者,则中医辨证当属膀胱湿热;若在尿频、尿急、尿痛的同时,也出

       现往来寒热、口苦者,则应辨证为肝胆湿热。实验研究亦表明,治疗膀胱湿热证和肝胆湿热

       证的八正散和龙胆泻肝汤均具有明显的抗炎效应,特别是八正散能够显著抑制尿道致病性大

       肠杆菌P 菌毛的表达,或使P 菌毛表达异常,从而大大降低了其在人尿道上皮细胞上粘附的

       能力。至于皮肤的疮疡、疖肿,则是非常明显的毛囊感染了。可见湿热证与感染的关系是不

       会有人质疑的。出现上述症状,一般在临床采用西药抗炎治疗也是有效的。但从事肾脏病临

       床研究的人们都能体会到,在很多情况下,中医辨证虽属湿热之证,却并未能发现有明显的

       感染病灶存在,如口苦咽燥、咽部暗红、舌苔黄腻、脘闷纳呆、小便短赤或余沥不尽等,中

       医则常常称其为湿热未尽,而西医可能就属隐性感染或亚感染状态了,此时抗感治疗则弊大

       于利,或者是有害无益了。可见湿热之证的实质不单指显现的感染,也包括隐性感染或亚感

       染,或感染迁延期,甚至于感染后的病理损伤状态等等。

       更进一步去分析湿热的实质内涵,我们还会发现,湿热所表现的还不仅仅是在肾脏病

       过程中继发的各种感染征象,更重要的是,湿热证的显现与退却,标志着由感染所诱发的免

       疫反应的进行与缓解,由于免疫反应是肾脏病的根源,而一切显现的和隐匿的感染,都将成

       为免疫反应的导火索,或者称之为启动因子。换一个角度讲,前面已经反复讲述过因肾脏功

       能失调而产生的湿邪是湿热证形成的前题,那么湿邪的实质是什么?有人用组织胺电游子透

       入试验和出入液量的变化观察,发现利湿类中药的作用机理除了能促使水湿的排除外,更重

       要的是能改变机体对组胺的反应性,已知组胺是变态反应的炎症因子,可见湿邪的存在即昭

       示了免疫反应的不断进行,许多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命名也与湿有关,如湿疹、风湿、类风湿

       等。由于变态反应的不断进行(湿邪形成)使得机体的免疫功能愈加低下,因而使机体反复

       感染(热邪产生),而感染(热邪)又诱发了变态反应(湿邪形成),最终形成恶性循环;湿

       热互结,缠绵不去,则正好说明了这一病理特征。为什么说湿热证是肾脏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没有湿热就没有肾脏病,其根源就在于此。由感染所导致的免疫反应的表象就是湿热之证。

       由此可见,感染之象显著的湿热之证则属感染对免疫反应的启动阶段和效应时期,而在病理

       损伤形成之后,临床多表现为湿热未尽的隐性感染状态。研究表明,清热利湿药能增强抗感

       染免疫能力,清除抗原,抑制抗体形成,从而达到抑制变态反应。如龙胆泻肝汤即能增强非

       特异性免疫,调节免疫反应,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

       四、历代医家对肾脏病湿热证的论述

       肾脏病外症表现主要是浮肿和尿的异常,所以历代医家有关类似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水

       肿”、“溺血”范畴。《素问·厥气论》谓:“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匮要略》也有“热

       在下焦则尿血”的记载,《诸病源候论》所谓“身体虚肿,喘而上气,小便黄涩,”即是因虚

       致水,水湿壅而化热的湿热之证。朱丹溪则明确地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而《医学入门》

       在此基础进一步观察到即便是阴水也“夹湿热,中满分消丸……肾虚腰重脚肿湿热者,加味

       八味丸、滋肾丸。”同时“阳水多兼食积,或饮毒水,或疮痍所致也。”足以说明湿热之证在

       水肿中的普遍存在。再从尿液的改变来看,古代虽然没有尿检,但从尿液的外观改变也可以

       辨证其寒热属性,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

       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朱丹溪则进一步认识到“浊主湿热”,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所有肾脏病患者包括尿路感染其尿的改变皆是“浑浊”的,这一观点为我们采用清热利湿治

       疗尿检异常疾病提供了依据。

       再从淋证的发病与湿热的关系来看,其关系就更为密切了。《医学正传》说:淋证“为

       病之由,皆由膏粱之味,湿热之物……清浊相混……渐成淋闭之候。”《证治准绳》也有“淋

       病必由热甚生湿,湿生则水液浑,凝结而为淋。”《医宗必读》则更明确地指出淋证乃“湿与

       热两端而已”。《证治汇补》也认为“皆因湿热浊气,渗入膀胱而为病”等等,可见湿热是淋

       浊之病的发病之由和常见病机。历代医家对湿热证的诊治经验是指导我们临床用药的指南。

       《医学入门》中提出了“分消”之法,所谓“分消”,即从上中下将湿热之邪消除。《证治汇

       补》则将“分消”之法具体运用为清热而利湿并用,清其热,并从小便利其湿。清代薜生白

       则对利湿给邪以出路之治法加以发挥。而叶天士则在总结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

       了“分消走泄”的治法,采用开上、畅中、导下的具体措施,以针对湿热之证的偏上、偏中、

       偏下之别,他提出的“杏、朴、苓之类”之意,即指上、中、下用药有别。另外叶天士在《外

       感温热篇》中所谓“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的观点,对肾脏病中湿热证的治

       疗更有指导意义,如何能使湿与热分开,不致相合,叶氏采用了“渗湿与热下”的治法,只

       要湿与热分开,热势必孤,必能围而歼之,古人的论述寓示着深刻的内涵,我们应该细心体

       会,指导实践。

       五、湿热证的诊治

       1、湿热证的辨证

       对肾脏病过程中并发的湿热证,从宏观的症状和体征中认识湿热证的存在是比较容易

       的,而更多的情况下则需要细心察觉比较隐匿的湿热征象,甚至要从微观的检查指标中举一

       反三地推求湿热证的存在。一般在临床对湿热证的辨证采用宏观症状和微观检查相结合的方

       法,具体而言,首先应辨清湿热的部位。上焦湿热者一般表现为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

       裹,肢体困重,咽部不适,甚至干痛、咳嗽、咯痰黄稠等等,体查见咽部充血、扁桃腺肿大、

       或肺部听诊有干湿性罗音,即外感湿热伤于肌表,壅阻于肺之征象;若皮肤有斑、丘疹、甚

       至并发痤疮、疖肿者,因肺外合皮毛,理应属上焦湿热之范畴。若因饮食不节、不洁,感染

       湿热疫毒,出现脘腹满闷、恶心呕吐、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秽臭难闻,或仅见口粘、口

       苦、食不闻香、舌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属急慢性胃肠炎、痢疾者皆属中焦湿热之证,

       当然如果是胃肠型感冒者,则应属上焦与中焦合而为病。下焦湿热之证的表象,除了尿频、

       尿急、尿痛、痛引腰腹、小便余沥、尿带砂石、尿中见血、小便浑浊乳糜、阴中掣痛、睾丸

       坠胀而痛、肿大如核、阴部潮湿等症状体征外,尿检有白细胞、红细胞、管型等改变者,甚

       至尿蛋白突然增加者,皆应视为湿热之征象。若上、中、下三焦皆有湿热表现者则称湿热弥

       漫三焦。其次,辨清湿与热的孰轻孰重以及其它兼夹之邪。以湿邪为重者,因湿邪重浊、凝

       滞,聚而成水,故多表现为浮肿、泄泻等脾土浸渍的病理改变;若以热为主者,则热必化火、

       火性炎上,或迫血妄行,或使血腐成脓,而成有形之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痛

       疡疮皆属于火”即是例证,可见凡是以局部疼痛结成肿块如扁桃腺化脓、皮肤疮疡、疖肿者,

       不仅以是火热为主,而且已是湿热壅结而成火毒之证了。湿热壅结化毒,是湿热证之极期,

       因而危害最大。上述两种情况是湿热证向两极发展的结局,但在此中间,湿热之邪到底以是

       五五分成,还是四六比例,则是一个模糊学问题,恰如其分的判断毕竟要靠长期大量的临床

       体会。

       2、湿热证的立法用药

       祛湿清热是湿热证的立法原则。既然湿热证是湿邪裹热胶固难化,那么理想的方法则

       是没法将湿和热有效地分离,正象叶天士所说的那样湿“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前面我

       们说过,在湿热证的形成中,湿是存在基础,所以叶天士提出了使湿与热分离的方法是分消

       走泄,湿邪在上焦要宣,在中焦要化,在下焦要渗,其中“渗湿于热下”是治疗湿热证的重

       要法则,适用于祛三焦之湿邪。难怪乎古人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警语。在临床上

       若上焦之湿热,则以宣透为主,兼以化湿淡渗。宣透即是宣肺,使湿从皮毛而出。正如叶天

       士说:“宜从开泄,宣通气机,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三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

       流动之品耳。”在宣透的同时根据热邪之轻重,予以清化,则湿去热退。若皮肤疮疡疖肿者,

       因其壅热成毒,应以泻火败毒为主少佐宣透,方药一般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中焦之湿热,

       重在化湿,燥湿清热,辛开苦降,调畅枢机。吴鞠通谓“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实质,

       就是要平衡中焦的湿盛之偏,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则是常用的燥湿清热之剂。若污秽之

       邪偏盛者,常取鲜藿香、鲜佩兰、鲜菖蒲、鲜荷叶、厚朴花等芳香之品辟秽化浊,再佐以淡

       渗利湿之味则收获更捷。下焦湿热之证应在利湿的基础上伍以清热,利湿须使用淡渗,不宜

       逐水。常用茯苓、猪苓、泽泻等,而对于湿热之证,则竹叶、萆薢、生苡仁、滑石、土茯苓、

       茵陈等,利湿而兼清热,实为双管齐下之法。若有阴液不足之证者,则多选知柏地黄汤、猪

       苓汤育阴利湿、标本兼顾。因瘀血之证在肾脏病中的普遍存在,故既能利水又兼消瘀之水蛭、

       泽兰、益母草、琥珀、穿山龙等也常常选用。

       另外,在祛湿清热治法的运用过程中,特别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祛湿清热不可能立

       竿见影,须缓缓图效,不可急于求成,坚持祛邪务尽的原则,即使炉烟已熄,唯恐灰中有火,

       不宜急施温补;二是把握祛 湿清热与扶正固本的火候,在湿热迁延期,当扶正与祛邪并行,

       应该不会引起,不要担心。因为恰当的扶正治疗也能加快邪而不应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为吃这些会伤阴助火,加重症状。

       另外,你还要注意不能喝酒,因为酒性辛热,助阳生火,而伴有湿热之象的患者,则不适宜于饮酒 。

2022-4-18胃病辩证方药配伍

        豆蔻就是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这种豆蔻的功效和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下面就讲讲豆蔻的功效和作用。

       列举:

       1:化湿行气:豆蔻可以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可用于治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等,常与苍术、陈皮等同用;如果脾虚湿阻之胸腹虚胀,多与黄芪、白术等药配伍为用。亦可用治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如果湿邪偏重,可配以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汤;热重于湿,可与黄芩、黄连等一同使用,如黄芩滑石汤。

       2:健胃作用:白豆蔻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所以对胃肠不好的人来说作用还是比较大的。比较推荐胃肠不好的人去食用。

       3:治疗痘痘:豆蔻制作的凝露能够快速深入肌肤有效舒缓、镇定,全面改善痘痘肌肤。豆蔻凝露成分比较天然,无刺激、无任何依赖成分。能快速深入肌肤,并且软化痘痘表面的老化角质,同时豆蔻凝露可以有效地控制水油平衡。防止新的痘痘出现。豆蔻凝露击退痘痘并修复皮肤组织,全面改善痘痘肌肤。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还是比较推荐去使用的。温燥之力较强,易耗损津液。阴虚血燥以及阴血不足无寒湿郁滞者忌服。

       :白蔻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服用后会有“上火”症状,有胃热上火、习惯性便秘、皮肤瘙痒症、皮肤溃疡、上呼吸道感染的人要严格禁用,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临床上,如果一次使用白蔻的量过大,可以理解为“作死”行为。因为食用量过大,可能会对导致中毒,以及眩晕、瞳孔散大、惊厥等现象。所以千万不要多吃。

什么是湿热?

       2022-04-18

       选方重要,还有重要的是我们对自己所开方剂剂量和配伍的把握,以及服药的多少,也就是掌握分寸。

       当代医家方药中曾专门撰文《关于掌握分寸问题》,提到临床掌握分寸的重要性。

       李东垣的书读得越多,你用药会越谨慎,你会知道什么叫王道,包括平淡的茯苓、苡仁,常用的神曲、山楂,在他眼里都是需要谨慎使用的。

       不读张仲景的书不会救死扶伤,不读李东垣的书不知道王道安天下,读张仲景能打天下,读李东垣能安天下。

       肝气犯胃。“气得胃疼”,用柴胡疏肝散,它是四逆散加味来的,用四逆散也可以;

       如果是偷偷生气,缓慢起病,疼得不厉害,用逍遥散。

       逍遥散证是缓慢起病的,柴胡疏肝散证是突然起病的,化热可用丹栀逍遥散。

       若平时老生气突然出现胃疼或经常性地疼,可以有逍遥散证、丹栀逍遥散证、越鞠丸证。

       越鞠丸在中焦,中焦的郁不比肝郁见得少。

       如果是越鞠丸证而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可以有效,但明显是治错了。

       朱丹溪和李东垣都非常重视中焦的郁,实际上是李东垣先重视的,朱丹溪学了李东垣后通过自己的悟把治疗中焦郁推广开了。

       人体一身气机正常升降出入就不会有郁,郁住了更多见的是中焦不升不降,越鞠丸主要是恢复中焦正常的升降。

       后世的医家对肝郁很重视,认为肝是主一身气机疏泄的,慢慢地我们把气郁定格到了肝上,反而把中焦郁给忘了。

       郁滞时间长了,往往能化热,这种情况用丹栀逍遥散。

       还有一张方剂是朱丹溪的左金丸,黄连清胃热,吴茱萸暖肝散寒,本来不应该有解郁的作用。

       但吴茱萸有一个作用是降逆,有本草书上说“吴茱萸降浊阴最速”,可以降胃逆、降肝逆,于是这两个药组合起来就有治肝胃郁热作用。

       还可以从辛开苦降角度理解,吴茱萸是辛散的、辛开的,黄连是苦降的,一开一降能恢复中焦的升和降,也有解郁的作用,因此一般提到肝胃郁热的时候想到左金丸。

       但丹栀逍遥散和左金丸的适应证是不一样的,从舌苔来说,丹栀逍遥散证的舌苔不应该多,但左金丸证的舌苔不应该少。

       张景岳有一张方剂叫化肝煎,方中有特殊的两对药,丹栀和青陈皮。

       陈皮是调中焦气机的,青皮是调理肝胆气机的,丹皮是治疗肝经血分郁热的,栀子是治疗肝经气分郁热的。

       久病入络,胃病时间长了可以出现气滞血瘀,在慢性胃病里面治疗血瘀的方剂,丹参饮的名气最大,这里面有三味药,丹参、檀香、砂仁,治心胃诸痛,包括治疗胸痛都是常用的。

       失笑散是活血止痛的,临床上胃痛考虑有瘀血的时候可以用。

       单纯见到瘀血引起的胃痛不多,我们经常见到在其他情况下夹有瘀,可能会有胃虚、痰滞、湿热等,治疗的时候丹参饮、失笑散经常会合到其他的方剂里使用,单用的机会不多。

       湿热中阻或痰热中阻可以引起胃痛。温胆汤治疗痰热中阻,三仁汤治疗湿热中阻,两方证都会见到舌苔偏腻。

       如果是湿热,脉象会见到濡、数、缓等这些“无定体”的脉象,痰热会见到滑脉。

       当见到一个舌苔偏腻的慢性胃病患者,如果考虑湿热的时候,还有另一张方剂可供选择,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湿热中阻的胃痛、胃痞,包括胃脘部的胀满。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里本来是治疗中焦痞证的,由于前面的医生误治后,表邪已经解了,出现了中焦气机的痞结。

       究竟是什么痞结住了,后世的医家有不同的意见。有认为痰气痞结了,方中有化痰药、散结药;

       有认为寒热阻结了,方中既用了干姜又用了黄连,老百姓说的寒火胃疼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有人不同意,有人说寒和热都是无形的邪气,怎么可能两个性质相反的无形的邪气结在一块呢?

       这部分医家认为这里面应该是湿热。戴元礼说过“泻心诸方取治湿热最当”,当代的伤寒大家陈亦人特别赞成这种观点。

       他说就不应该是寒火,就应该是湿热,他说历史上善于使用泻心汤的除了张仲景可能就是叶天士了。

       叶天士在他的《临证指南医案》里以泻心法主治的医案就有60多例,他说不论外感内伤凡属消化系统湿热阻滞的病证均用泻心汤化裁。

       这种提法可以是合适的,我们见到的舌象往往是偏腻的,如果舌象不腻用泻心汤效果很差,当然他说的是消化系统的病证。

       实际上临床体会,我的感觉,泻心汤证的部位就是在胃脘部,张仲景说的“心下”,“心下”的病变不管胀、满、痞、痛,只要见到舌苔偏腻,首先考虑用泻心汤。

       1、要允许这个世界上存在错误的思想和错误的人,但忌讳去叨扰他们。

       你很难改变一个成年人,除了你自己。

       2、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懂得照顾自己,在事情处理妥帖后能尽情享受生活。

       他们不常倾诉,因为自己的苦难自己有能力消解。

       也很少表现出攻击性,因为内心强大而有一种体恤式的温柔。

       更不被廉价的言论和情感煽动,坚持自己的判断不后悔。

       这种人很容易让别人喜欢,也因为他们并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他们。

       3、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奖赏引诱他,或以惩罚威吓他,那么我们便是助长了他获得利益的观念和恐惧感。

       由于我们自己所受的教养,是为了有所收获才采取行动,所以,我们不知道有一种不含有获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动。

       正确的教育,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和威吓。

       4、人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三观,一切过程和结果,都是与自己博弈。

       自己想通了,全世界都会绕路。

       自己画地为牢,便会万劫不复。

       所以,一定要心大,一定要想得开,一定要放过自己。

       要学会坦然面对,学会自己和自己和解。

       这世界一贯都冷漠,要先给自己温暖。

       5、心态稳的一个心法:

       永远别自证!

       记住一点:谁质疑谁举证。

       如果谁质疑你,让他去拿证据跟你说话。

       不要主动去当解释的那个,不要为了向谁证明就搭上自己的时间精力,自证的后果往往就是陷入对方要求你的逻辑,被人降位成讨好方。

       稳一点,别慌乱。你就是你的中心,C位的人无需自证。

有谁知道治疗白血病的偏方吗?

       问题一:什么是湿热? 高温酷热后,接连阴雨绵绵,人体极易感受外来湿邪的侵袭,出现浑身无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中医称此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一年中,除春夏秋冬四季外,中医还有“长夏”一说,即夏末初秋、眼下高温酷暑季节这段时间。专家介绍,湿热是一种中医病理概念,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两者既独立又关联。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温病的一种,表面发热、头痛、尿黄而短、身重而痛、苔黄腻。易引发黄疸、膀胱炎、痢疾等病症。

        问题二:什么是湿热体质 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湿

        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热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体质

        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

        发病倾向

        湿热体质的人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病等征[1]

        适应能力

        湿热体质的人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1]

        形成原因

        1、先天禀赋。

        2、嗜烟酒的,经常熬夜的。这种人外形不好看,齿黑,舌苔黄腻,满嘴口气,身上味道也大。长期带下色黄, *** 异味很大,白带多黄。如果你抽烟喝酒又熬夜,那你注定是个湿热体质。

        3、滋补不当:如吃很多银耳燕窝冬虫夏草。乌鸡白凤丸等,这样的滋补不当、滋补过度会催生或者加重这种体质。

        4、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

        5、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比如广东。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

        症状表现

        湿热质人的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

        常有表现: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病时上述征象加重;

        舌象:舌质偏红怠黄腻;脉象:多见滑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容易发怒;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

        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湿疹、银屑病、汗疱疹,湿癣、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等。

        调养法则

        调体方法:分消湿浊,清泄伏火。

        调体要点:

        一,宣疏化湿以散热:中医认为“火郁发之”,就是说体内火邪郁滞,要想办法把火发出来,配方中可加入泻火解毒、宣疏清化的成分。

        二,通利化湿以泄热,根据渗湿于热下之理,使湿热从二便中排泄出来。在清热化湿同时佐以通利之白茅根、淡竹叶、薏苡仁、决明子,使热从下泄。

       问题三:湿热是什么 什么症状 怎么治 治疗湿热一证,虽多守湿去热孤之基本法,但在临床上有效或少效。这是许多医者不注重湿热证的病机演化,忽略了该病证的辩证分型。湿热证大致可分为湿重热轻、热重湿轻、湿热并重等证型。证型不同,立方选药显然有别。下面笔者滋将湿热证的三个证型的治则治法分述如下:

        一、湿重热轻

        `证候:无身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

        病机:住处卑湿,水中作劳,汗出当风,湿衣裹身,湿邪客体;肺气失宣,肾阳不足,脾虚运化失司生湿,三焦气化不利等导致水湿过剩。湿渐化热,乃湿中蕴热,热轻湿重之证。湿为阴邪,故无身热或身热不扬;湿性凝滞,湿浊内阻,气机不畅,所以见头重肢困,胸闷脘痞等症;而湿浊困阻也会反过来困阻脾胃,则脾胃运化失常,故有胃纳呆、腹胀肠鸣、甚或恶心呕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饮,小便微黄,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滑等,也是热轻湿重的征象。

        治法:淡渗利湿,芳香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三仁汤加减或茵陈五苓散加减。

        二、湿热并重

        证候:神疲乏力,头重身困,胸闷脘痞,两肋隐痛,腰部胀痛,恶心呕吐,胃纳呆,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黄,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清湿欠早,久必郁热,化热入里。里热转盛,故小便短少黄赤,发热渐高,但不随汗出而解;口渴为热盛之故,但湿邪中阻,故虽渴而不欲多饮;恶心呕吐,胸闷脘痞,胃纳呆等症,是湿热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湿热相搏,腰络不利,故腰部胀痛,伴有热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均是湿热并重的表现。

        治法要注意二点:

        一是该证型中见大便溏而粘滞不爽,色黄如酱,是湿热胶结大肠,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治则治法截然不同,医者切不可以认为是腹泻,错误地用止泻的方法去治疗,而应该“通因通用”,用理气化湿、泻热通腑法治疗,直至大便不溏而且成形(这是湿热已清的标志)为止。本证大便溏与脾胃虚寒之大便溏的鉴别点主要是:本证之大便溏必兼粘滞不爽,即大便虽溏但难以排出排净,且多兼有 *** 灼热感、口苦口干、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脾胃虚寒之大便溏则毫无粘滞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而迟等中阳虚衰表现。

        二是治疗湿热俱盛证型大便溏虽用理气化湿、泻热通腑法治疗,但在临床运用上还主要采用“轻法频下”法,多选方精药轻的枳实导滞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此方每味药的剂量均很少,这是因为本证糸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道所致,难以一次攻下即可奏效,住往需要连续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剂量猛下,而应该以轻剂多次缓下,即所谓的“轻法频下”。

        附枳实导滞汤药物组成:

        生大黄(酒洗)、槟榔、川厚朴、连翘各5克,黄连2克、木通3克、枳实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2克。

        方义:方中以大黄泻热通腑,川厚朴、枳实、槟榔理气化湿,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导滞和中;黄连、连翘、紫草清热解毒;木通清热利湿,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三、热重湿轻

        证候:发热,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纳呆,两胁胀痛,身重头昏,心烦心悸,或胸闷气促,脘痞腹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病机:长夏之际,湿热熏蒸,侵入人体,与湿相搏;过食肥甘,饮酒太多,酿生湿热;素体阳盛,或有伏火,感受湿邪,郁而不达,蕴结湿热;素体阳虚湿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湿遏热伏,或体湿误服温燥药,使热毒更盛,达营入血,湿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热;如是误治失治......>>

       问题四:中医所说的湿热到底是什么意思 湿热体 质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调理。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 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想要摆脱体湿的朋友可以尝试一 下方式:

        1、食疗

        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 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 、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2、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 ,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 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 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3、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 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 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 ,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 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4、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 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 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5、注意室内通风

        不通风是加重湿气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 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

        6、适当保暖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全身都要注意保 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等。

       问题五:什么食物湿热? 湿热的食物很多啦。

        胡椒

        凡湿热型黄疸之人忌食之。《本草纲目》云:“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对阳黄之人来说,多食则易增剧病情,助长湿热之邪,黄疸不易退去。

        龙眼肉

        甘温果品。《本草汇言》说它“甘温而润,恐有滞气”。湿热性黄疸应多食清淡利湿之物,龙眼肉滋腻助热,不利湿热之邪的排泄,故阳黄与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鹅肉

        民间视为大发之物。唐代食医孟诜认为“多食令人发痼疾”。明?李时珍也指出:“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中药大辞典》中说:“湿热内蕴者勿食。”阳黄为湿热型黄疸,故多食鹅肉则弊多利少,甚至有弊无利,加重病情。

        羊肉

        性温,味甘,黄疸之人多为内有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金匮要略》中早有告诫:“有宿热者不可食之。”黄疸之病屑“内有宿热”之疾,法当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也早有告诫,认为“疸病均忌”。

        鸡肉

        性温,味甘,黄疸多属肝胆湿热内蒸,饮食宜清淡不宜温补。《医林纂要》认为鸡肉“肥腻壅滞,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实际上内外有实邪者皆当忌食,清代食医王孟英就明确告诫:“疸症忌之。”尤其是湿热偏重的阳黄之人,更不宜食。

        醍醐

        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阴、养营、润燥,而黄疸或为寒湿为患,或为湿热蕴结肝胆,而醍醐滋腻养阴,不利湿邪排泄。这正如《随息居饮食谱》所言:“中虚湿盛者均忌之。”所以,无论阳黄或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蚶肉

        性温,味甘,有补血温中的作用。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湿热黄疸者不宜多食,他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阳黄之人为湿热内蕴肝胆,故当忌服。

        白酒

        又叫烧酒,属于一种烈性酒,含酒精成分高,在体内要经肝脏被氧化分解。由于烧酒性属火热,纯阳毒物,黄疸之人饮之,势必加剧邪热更甚。同时又直接损害肝细胞,加深黄疸。所以,黄疸病人切勿饮酒,尤其是烈性白酒。

        人参

        性温,味甘,为温热性补气强壮食品,有助热上火动血之弊。黄疸之人多以湿热之邪为患,尤其是急性黄疸之人,多屑中医热证、实证,宜吃清淡利湿之物,忌吃温热补益之品,尤其是人参,甘温助火,阳黄之人更应忌食。

        鸡蛋

        性平,味甘,为高胆固醇食物。《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多食动风阻气,……疸、痞满,皆不可服。”因此,湿热型黄疸及寒湿型黄疽皆不宜食。

        南瓜

        为甘温益气之物,多食有阻遏气机之弊。《本草纲目》认为“多食发黄疸”。清?王孟英也认为“疸痢胀满皆忌之”。故阳黄之人湿热壅滞者,应忌之。

        此外,阳黄者忌食辣叔、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葱、韭、生姜等辛辣之品,忌食糯米、大枣、荔枝等黏糯滋腻之物;忌食马铃薯、豆瓣等易致胀气的食物;也忌食动物油、肥肉、狗肉、海鱼、虾子、以及黄芪、紫河车、黄精等补益之品。阴黄之人还应忌食螃蟹、螺蛳、蚌肉、柿于、香蕉、莼菜、生地瓜、生菜瓜、苦瓜等生冷性凉食物。

       问题六:湿热体质的日常生活是什么表现 湿热体质的表现 日常生活表现 与“痰派”有点相似的湿热体质,在外观上应该最好辨认,一张冒油的脸和满面痘痘是明显标志。我们称之为“长痘派”。湿热体质的人,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经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面有异味,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热发黄。女性还经常会有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湿热体质的人性格比较急躁。 有的人认为长痘不一定是坏事儿,说明还年轻,还有长“青春痘”的本事,其实是体内的湿热过重,里面又不“通风”,它们只好变成痘子往外挤。千万不要以为用香皂洗脸,脸上不搽任何东西就能让这些“油痘”消下去,因为这些痘子的根在体内,这种体质的人往往偏爱吃辣,越吃越重,痘子就越多。 典型案例 有一天上午我接诊了两个病情很相似的女性,年龄都是40岁左右。其中一个是复发性的口腔溃疡,17年,不间歇,严重到疼痛得无法上班,很是痛苦。患者诉自祖父到父亲,加上她和女儿,四代人都患有口腔溃疡。平素心烦急躁,眠浅多梦。经检查发现食管溃疡,舌红苔黄腻。另一位则是满脸红疙瘩,口腔溃疡也是不间断,因为有的部位反复溃疡,都形成了瘢痕,而且外 *** 也有溃疡面,她说去西医医院,需要到口腔科、皮肤科、妇科分别治疗,实在是太麻烦了。而在笔者看来,这都是湿热体质惹的祸!清利湿热就全部解决了,不需要那么细的分科。 体质分析湿热体质是体内有了多余的湿和热,湿和热黏在一起,就如同油和面裹在一起一样,胶结缠绵;又像是夏天的桑拿天,湿热交蒸,让人很不舒服;还像是遭了一场大雨,又被大太阳晒过的草垛子一样,不仅湿度很高,而且温度也很高,这就是“湿热”。时间久了,草垛里面湿热熏蒸,会发出难闻的臭味。体内蕴积着湿热的人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到长夏季节,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内环境又不清洁,湿热氤氲,排泄不畅,反映到外面就是皮肤油腻,尤其是额头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出现脂溢性脱发,痤疮粉刺,口干口臭,大便黏臭,小便黄,味道大。总是给人一种不干净不清爽的感觉。这些人一般性格都比较急躁。 湿热体质与全球的大环境关系密切。气候变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过食肥甘厚腻、快餐食品,嗜好烟酒辛辣,滥用补品,加上过度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生活,使湿热成为一种常见的体质。 当然,先天禀赋自不待言,典型案例中的第一位就是一家四代都有口腔溃疡。这种易聚湿积热的体质很容易传给下一代。 专家开方三仁汤。 调体原则清利湿热。调体养生方法 1.总原则 食忌辛温滋腻,起居避暑湿,运动强度宜大。 2.生活起居 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居住环境宜干燥、通风。不要熬夜,不要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的时间。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

        问题七:什么是湿热,有湿热不能进补吗?为什么, 湿热的意思就是体内有湿邪与热邪。进补的药物多为容易生热,且因为体内有湿邪,容易导致内湿淤阻,内湿淤阻后进补的药物便得不到抒发而导致热邪内蕴出现虚不受补的表现,会加重内热且容易出现上火的不良反应。甚至严重者会头晕目眩、血液上涌、浑身闷热等不适感。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谢谢。

多汗症怎么治疗手多汗患者疏经通络止汗疗法

       1.抗白丹方

        组成:雄黄3克、巴豆(去外皮)3克、生川乌3克、乳香3克、郁金3克、槟榔3克、朱砂3克、大枣7枚。将雄黄、生川乌、乳香、郁金、槟榔共研细末,巴豆去皮置砂锅中文火炒至微**,再去内外皮,用双层纸包裹压碎,微热半小时,去油。将煮熟大枣去皮和核,与上述药物混合,捣研均匀,合丸如黑豆大,朱砂为衣。成人每天4~8丸,小儿1~4丸。清晨5时开水1次送服,连服3~5天,休息1天。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白血病6例,结果有效2例,无效4例。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郑金福。

        2.青黄散方

        组成:青黛、雄黄按9:1剂量研细末,装胶囊。诱导缓解剂量为每日6~14克,分3次饭后服。维持缓解剂量为每日3~6克,分2~3次饭后服。

        主治: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辨证加减:有明显症积瘀血者加用膈下逐瘀汤;气血两虚者用八珍汤;脾胃虚寒者用小建中汤加味。

        临床疗效:本方配合化疗治疗25例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完全缓解18例,占72%,部分缓解7例,占28%。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时间为11.4天。平均10.1天脾脏开始缩小。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周霭祥。

        3.生生汤

        组成:(1)青黛40克、天花粉30克、牛黄10克、芦荟20克,研成丸。每日3克,分2次服。

        (2)红花3克、黄芪18克、茯苓12克、生薏仁15克、生地15克、玄参9克、甘草6克、山豆根12克、山慈菇12克、青黛12克,紫草9克、黄药子9克,水煎服。

        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白血病12例,完全缓解3例,占25%;部分缓解6例,占50%;未缓解3例,占25%;总有效率为75%。本组病例中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4例;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3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5例。部分病人曾用不规则化疗。

        处方来源: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组。

        4.黄芩龙胆汤

        组成: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木通1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柴胡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鸡血藤30克、丹参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热重加五味清毒饮、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等,湿重加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二陈汤、五苓散等,气阴两虚加人参、北沙参、党参;淮山药、白芍、甘草、麦冬、生地、龙骨、牡蛎,五味子、枣仁、山萸肉、浮小麦、大枣等补气养阴。

        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白血病26例(部分病例配合间歇化疗),结果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0例,总缓解率为92.3%;未缓解2例。存活1年以上13例,2年以上3例。

        处方来源:四川医学院周国雄。

        5.双参地芍汤

        组成:党参10克、生地30克、玄参30克、白芍15克、马勃15克、黄药子15克、牛蒡子15克、板蓝根30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姜黄9克、丹皮9克、阿胶(烊冲)6克,水煎服。

        同时服用散剂:山慈菇、五倍子、千金子、大戟、雄黄、琥珀、麝香、牛黄,研末混匀,日服2次,每次2~3克。

        辨证加减:气血虚加黄芪、当归、甲珠、丹参,出血加生地炭、槐花、煅牡蛎粉、小蓟、茅根、三七粉;发热加柴胡、黄芩、黄连、连翘、野菊花。 主治:主治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8例白血病,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5例。

        处方来源:辽宁中医学院附院血液病研究组。

        6.青黛鳖甲汤

        组成:鳖甲62克、龟版31克、青黛62克、银花15克、生牡蛎31克、太子参31克、生地32克、鸡内金13克、生山药31克、地骨皮31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红花9克、炮山甲15克、丹皮12克、甘草3克、广木香9克,研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日服4~6丸。 辨证加减:气阴两虚者加黄芪、党参、生地、熟地、五味子、补骨脂、龟板、当归、麦冬、阿胶、生牡蛎、鹿角霜。

        主治:主治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伍用马利兰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36例(先用马利兰6毫克/每日,分3次口服),治后生存10年以上3例,6~9年8例,5~6年14例,3~5年9例,不足3年2例。

        处方来源: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刘秀文。

        7.白花丹根汤

        组成:白花丹根30克、葵树子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缓解期维持治疗用:鸡血藤30克,白芍12克、郁金10克、桃仁15克、党参12克、紫河车30克,北黄芪30克、生地30克、黄精15克、麦冬15克、玉竹12克、当归15克、首乌15克、丹皮12克、川红花6克、枣仁12克、姜黄12克、陈皮10克,制成丸剂;胃纳差、腹胀,便溏加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五指毛桃、陈皮、藿香,鼻衄,高热,口渴,脉洪加石膏、知母、大青叶、淡竹叶、玄参、太子参、麦冬、天花粉;持续低热加生牡蛎、地骨皮、鳖甲、麦冬、石斛、胡连、银柴胡。 主治:主治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白血病26例,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11例,急性白血病的白细胞平均8.8天开始下降;慢性白血病的白细胞平均9天开始下降。 处方来源:广东省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8.慈菇化瘀汤

        组成:当归20克、丹参20克、赤芍20克、川芎1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板蓝根50克、山豆根30克、山慈菇5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热毒血瘀者加银花20克、连翘20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黄柏15克;血热妄行者并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性白血病36例(部分病人配合化疗),与单纯化疗16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中药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0.5%,高于对照组的68.5%。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的有效率为90%,非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的有效率为76%。 处方来源:吉林省辽原市第一人民医院叶耀光。

        9.蟾蜍酒方

        组成:取125克重蟾蜍15只(剖腹去内脏),黄酒1500毫升,煮沸2小时,将药液过滤即得。成人每次服15~30毫升,1日3次。

        主治:主治急、慢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急,慢性白血病32例,其中急性粒细胞型4例,早幼粒细胞型4例,急性单核细胞型5例,红白血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型9例,慢性粒细胞型3例,慢性淋巴细胞型1例。总缓解率为75%,完全缓解率为25%。完全缓解病例持续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71个月。以急性淋巴细胞型疗效最好,完全缓解率为33.3%,总缓解率为88.8%。

        处方来源: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医院于家明。

        10.猫爪苦参方

        组成:猫爪草15克、苦参15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雄黄15克、当归15克,诃子肉15克、青黛散15克、土鳖子7.5克、水蛭7.5克,研粉制成每片含生药0.25克的糖衣片。治疗剂量每日服5~7.5克,维持剂量每日服2.5~5克,分3~4次日服。

        先用马利兰治疗使白细胞降到1~2万后再换用本方,或白细胞正常后观察,至白细胞持续在2万以上再用本方,如此长期交替使用。 主治:主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与马利兰交替使用治疗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单纯马利兰治疗的28例作对照观察,结果治后本方组中位生存期为61个月,高于对照组40个月,差别显著。

        处方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张之南。

        11.当归川芎汤

        组成:当归15~30克、川芎15~30克、鸡血藤15~30克、赤芍15~20克,红花8~10克、参三七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肝肾阴虚者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何首乌15克;气血两虚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何首乌10克、黄精15克、枸杞子15克、熟地15克,热毒炽盛加水牛角30克、生地30克、丹皮12克、茜草10克、蚤休6克、净银花20克、连翘15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15克。 主治:主治急性白血病。

        临床疗效:本方配合VAC-P方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18例,结果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未缓解2例,总缓解率为88.8%;与21例单纯化疗比较,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5例,未缓解9例,总缓解率为57.4%。本方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

        处方来源:四川省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邓有安。

        12.龙葵苡仁汤

        组成:龙葵30克、生苡仁30克、黄药子15克、乌梅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本方送服青黄片(青黛、雄黄为7:3)或六神丸,或当归龙荟丸、牛黄解毒片。气血两虚选加当归补血汤,阴虚内热选加青蒿鳖甲汤,脾胃不调选加香砂枳术汤;身疼骨痛加丹参、延胡、香附;肺热痰嗽加银花、黄芩、百部,便血加生地榆、藕节;尿血加白茅根、小蓟,恶心呕吐加竹茹、陈皮、半夏。

        主治:慢性白血病急变。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病变14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有效率为57.1%;未缓解6例。生存1年以上3例。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邓成珊。

        13.五生水王汤

        组成:水红花子10克、皮硝30克、樟脑12克、桃仁12克、地鳖虫12豆、生南星15克、生半夏15克、穿山中15克、三棱15克、王不留行15克、白芥子15克、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生白附子9克、延胡9克,研细末,以蜜及醋凋、成泥,加麝香1.2克、梅片3克。外敷脾肿大处。

        主治:白血病脾肿大。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脾脏肿大7例,结果显效4例(脾脏较治前缩少5厘米以上);进步1例(脾脏缩少2~5厘米),无效2例。 处方来源: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颜德馨.

       一)专病专方1.止汗饮 适用于局限性多汗证。药用煅龙骨、煅牡蛎、大枣各30g,黄芪25g,党参、白芍各20g,桂枝、五味子、生姜各lOg,炙甘草5g。治疗25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1年内未复发者)21例,显效(症状消失,1年内又复发者)3例,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者)l例。(李志文,张会芸.止汗饮治疗局限性多汗症25例。湖北中医杂志,1996<3>:44)2.桂枝加龙牡汤 治疗阴阳两虚,阴损及阳,营卫失和所致汗出。以桂枝汤和阴阳,调营卫;龙骨人心,牡蛎入肾,使心肾交通,阳固阴守。并以为处方中桂枝与白芍的比例以1:2为最佳,若比例相同或桂枝剂量超过白芍,则止汗效果差。(施鸿瑞.桂枝加龙牡汤治汗出症.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9>:21)胡义保认为小儿睡眠多汗为阴阳,营卫失调,卫不固表,营卫失和所致,故选用桂枝加龙牡汤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疗56例,其中15例选用常规治疗(谷维素、vitB1、vitB2、谷氨酸等),无效后再改用桂枝加龙牡汤。常规组治疗好转2例,无效13例,而桂枝加龙牡汤组痊愈38例,好转ll例,无效5例,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胡义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睡眠多汗症.河南中医,1991<5>:26)3.补阳还五汤 益气活血,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汗证。方中黄芪用至30g,必要时可加至60~80g,配桃仁、红花、川芎、柴胡、龙骨、牡蛎,对于久治不愈之汗证顽疾有效。治疗7例,均获满意疗效。(赵梅.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汗证.江苏中医,1993(12):38)4.新加龙萸止汗汤 俞豪民拟本方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不齐引起的全身性大汗症。方选生龙牡各30~60g,山萸肉30~60g,何首乌30g,酸枣仁20g,黄芪20g,金樱子20g,乌梅15g。治疗后显效,一般服2~3剂即可见效。(俞豪民.新加龙萸止汗汤治疗心脏病大汗症.中医杂志,1988<2>:58)5.猪蹄甲汤 用于治疗卫气不固,阴不内守之自汗证,不论轻重症均有疗效。方中黄芪、党参、浮小麦、牡蛎、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猪蹄甲。治疗25例,痊愈20例,另5例自汗明显减少,常在服药后2~3剂显效,治愈率达80%。(陆曦,黄炳军.猪蹄甲汤治疗25例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1989(6):24)6.九味汤 本方散脾胃积热,清心肝之火,用于治疗小儿汗证,表现为寐则汗出,醒后汗止,出汗部位为枕、胸、颈、背部,前胸至乳线,背后至肩胛骨,汗出淋漓,面黄,头发稀直,眼睑发灰,面部三角区发黄,口唇周发灰,手足心热,睡卧露睛,苔薄白或薄黄,口渴喜冷饮,便干者。药用:桑叶、玄参、麦冬、白芍、当归各10g,乌梅6g,五味子3g,天花粉10g,甘草6g共治疗50例,结果显效32例,有效17例,无效1例。(张小平.九味汤治疗小儿汗证50例.辽宁中医杂志,1992<9>:31)(二)单昧中药1.仙鹤草 丁福保用仙鹤草治疗盗汗疗效确切,用量随证增减,一般每剂需用30~50g,大枣5~15枚;重症者仙鹤草用至90g,大枣用至30枚,方能取效。(庞国明,阎国杰,范思行.仙鹤草的临床新用研究概况.中医药信息,1991<5>:22)李圣平等以仙鹤草为主,采取配伍治疗各种顽固性汗证:仙鹤草配炙白术疗自汗,配柴丹参医盗汗,配藿胆治头汗,配北黄芪止半身汗。(李圣平,余韵星.仙鹤草专题笔谈.中医杂志,1992<9>:5)2.附子 钟新山认为阴盛于内,阳浮于外,迫津外泄之盗汗,可用附片引火归原,治疗肺结核盗汗,以盐附片12g,肉桂、五味子各5g,山萸肉10g,生黄芪20g,服药1剂,盗汗即止。(钟新山.附子可治盗汗.中医杂志,1992<11>:6)3.桑叶 吕振卿认为盗汗为虚火内炽、迫津外泄、伤阴化燥导致虚阳偏亢,而桑叶益阴可配阳,调以米饮甘平和中,助桑叶益阴润燥之力,且焙干为末,以焦香益胃,使风熄而火静,虚阳内潜,汗孔自合。(吕振卿,卢视平.桑叶止虚汗逶邪汗辨析.中医杂志,1988<8>:639)4.麻黄根 以麻黄根与椒目等分为末,每服3g,日服2次。(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820)5.干葛 以白矾、干葛等分,每次用60g煎汤洗手脚,治疗手汗和足汗。(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820) 自发性多汗症的辨证论治研究 张聿青将自汗分为3型:湿热蕴郁、迫津外泄型:药用滑石、茯苓、泽泻、猪苓、薏苡仁、萆薢、通草、黄芩、陈皮、半夏、沉香、小麦、枇杷叶、地骨皮、桂枝,使湿热除而汗自止; 胆腑痰热型:以温胆汤加减; 气虚湿蒸型:药用参须、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枳实、陈皮、藿香、豆蔻健脾除湿。(杨雨禾.张聿青治汗案探析.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2):5)柴可群等从湿、瘀、痰三方面进行论治:湿邪不化、汗出于眠者,如湿邪在表,方用三仁汤加减以宣畅气机,祛湿清热;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方选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之类加减;湿邪化热,湿热蕴蒸,则以清热化湿之茵陈五苓汤、导赤散之类加减。 血瘀脉阻、津液外溢者,或气虚血瘀者,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阳虚瘀阻,治宜温阳行滞,化瘀通络,方拟参附汤合血府逐瘀汤;阴虚血瘀则以一贯煎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滋阴活血化瘀。 水运留滞,津液走泄,对于气郁化火,炼液成痰者,以温胆汤化痰清热;而痰湿内聚,脾失健痰涎者,则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用二陈汤加减。柴可群,王德玉.湿、瘀、痰与汗证.中医杂志,1995(11>:667)张振辉通过对23例半身汗出患者的分析,将之分为5型:阳明热盛型:治宜清泻阳明邪热,经证以白虎汤加减,腑证以承气汤加减,经腑合病证宜白虎承气汤加减; 肝经郁热型:治以滋阴清热,养血舒肝,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阴虚内热型: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滋阴清热; 气血两虚型:拟益气养营,助阳固卫法,以八珍、十全大补汤加减; 阳气亏虚型:方选桂附理中汤加昧以温阳益气。其中治愈21例,有效2例。(张振辉.半身汗出的辨证治疗.中医杂志,1993<2>:740) 自发性多汗症的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学认为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则属阴虚内热,但后世医家不拘于此说法。徐善元以为自汗非皆阳虚,亦有阴虚者,阴虚自汗可由肺肾两虚或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所致。(徐善元.阴虚自汗、阳虚盗汗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6):8)马居里等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盗汗并非皆阴虚,气虚失摄、阳虚失固、湿热熏蒸、血分热盛、湿邪内阻、热邪郁蒸及脾肾亏虚、气阴两虚等均可致盗汗。(马居里,严慧芳.盗汗并非皆阴虚.陕西中医函授,1994(1):1)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的病机应责之于湿、痰、瘀方面。柴可群结合汗的生理,认为汗证由湿邪侵袭,致气机郁滞,失于宣泄而成,湿邪若在表,则卫阳被困,气化失利,营卫失调,营在里,三焦被湿所困,营卫受阻,而湿邪日久化热,均可见汗出增多;血瘀也可致汗,血瘀致气血运行失调,津液散布失常,拒卫于外,开合失司则见多汗,肺、肾、脾三脏气化功能障碍,影响津液正常敷布与排泄而成痰,痰浊又可影响营卫之气正常运行,卫外失固,津液外泄则为汗证。(柴可群,王德玉.湿、瘀、痰与汗证.中医杂志,1995(11):667)李辅仁老中医认为瘀血痰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致多汗。(刘毅.李辅仁救治医案.中医杂志,1993<5>:275)胡明灿将本病的病位责之于脾、肺,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病及肺,开合不利,则卫表失固而汗多如渍。(胡明灿.变法治验举隅.中医杂志,1992(6):38)李鸿祥老中医认为自汗病位在肾,由于肾气亏虚,津液输布失常而汗出不止。(张晓春.李鸿祥益肾利水法治自汗.北京中医,1993<6>:10)胡臻认为盗汗病位在肾,心火独亢,心肾不交,可迫津外溢致盗汗,肾气虚而阳火衰,水火不和则盗汗不止;肾虚不化,气化不利,开合失司亦可使津液外溢而成盗汗。(胡臻.盗汗治肾心得.浙江中医杂志,1989<12>:542) 自发性多汗症的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人体全身体表除了黏膜以外,均有汗腺的分布,汗腺主要受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面部发汗受交感神经颈上神经节所支配,而上、下肢及躯干的发汗受颈下神经节、胸节及腰节的支配,而发汗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丘脑下部、延脑及脊髓。自发性多汗症为非生理状态下的出汗异常增多,病因多数不明。神经系统的某些器质性疾病,如丘脑、内囊、纹状体,脑干等部位出现

       好了,关于“三仁汤的剂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三仁汤的剂量”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The End